福德祠歷經的變化
從古代皇帝祭祀江山社稷就可以知道,土地之神在很早期就存在了,但那時所敬拜的土地之神,與現在的福德正神與土地公真的如文獻上所說的,是同一尊神明嗎?
以歷史推演,在民間很早期的信仰當中,人們在文獻中可以找到開天闢地的神明文獻中,是「盤古大帝」,而不是現在信仰的福德正神與土地公,故,「社」指社神,土地之神。「 稷 ( ㄐㄧˋ ) 」指穀類「粟」,即小米,亦指「稷神」,即穀物之神。
土地之神並非意指的就是土地公,也有可能是代表其他不同的神明,可就歷史文獻查閱起來,相對土地公而言,是盤古大帝的機率,反而相對性的比較高。
那福德正神與土地公是何時開始走入民間信仰中呢?
可以推演到17-19世紀期間,漢人來臺(農業時代)與臺灣原住民產生交集之後,慢慢的開始融入彼此的信仰(漢人崇尚人格化之神;原住民崇尚自然之神)。又逢1872年7月日本因為牡丹社事件,首次進入到臺灣開始,漢人也開始接觸到原住民自然信仰的淺移默化,有了地域性的信仰(靈石庇佑、仿效原住民尋求自然之神的庇佑)。
其一主要是怕受到波及與傷害,其二是不希望有任何侵入的事件,影響到農田與收穫。故,在原住民的信仰薰陶下,漢人開始接受以石頭當作土地之神的信仰模式,但為了不被原住民的自然之神信仰所轉化,便開始將自然信仰的石頭(靈石)改其稱謂,符合漢人的敬稱(石頭公),後神格化,稱為土地公、土地之神、后土與福德正神等。
敬拜模式與建築改變
最早仿效原住民的方式,以一個或大或小的石頭來當作自然之神崇拜。
而後隨著人格化,開始由一顆石頭轉變為三塊或四塊大石頭蓋成的小石屋,作為信仰之神的臨時居所。這時已經開始與原住民的自然信仰有所區隔。
再慢慢隨著經濟的改變,演變為石雕神像或是木雕神像(神格化),以及蓋起或大或小的房子形狀廟宇,由最小的祠單位,慢慢擴建為以廟著稱或是宮著稱的較大型廟宇。
稱謂上的改變
原住民自然之神的稱謂「土地之神、自然之神」,轉變為人格化(漢化)的「石頭公」,以至後期較為正統(神格化)的稱謂「福德正神」與「土地公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