誠心祈求,為何無效?

許多人都有前往廟裡敬神祈求的經驗,而多數的祈求,往往是因為內心對某件事充滿了不確定性,以及無法斷定是否會成功的焦慮。更重要的是,這些祈求往往關乎個人至關重要的選擇,容不得半點閃失。

然而,這些對個人而言「極為重要」的事,其實與他人,甚至是神明本身,可能一點關係也沒有。那麼,我們應該思考的是:既然是自己的事情,為什麼卻需要他人或神明來為自己出謀劃策,甚至給予協助與決定呢?

若能清楚地思考這一點,就會發現一個關鍵:我們所祈求的事項,實際上只關乎個人的成敗與利益,與神明或其他人無關。既然如此,為何那些對象需要幫助我們?又為何願意無償協助我們成功?

問題釐清後,我們來看兩個層面:

一、現實層面|幸福最大化與利益交換

假設兩位業務員同時向神明祈求能錄取某份工作:

  • A 能為公司每月帶來上百萬營收。
  • B 是新人,且有社交障礙。

若你是神明,你會選擇成全誰?答案顯而易見。

再舉例,公司要選任一位主管,有兩位員工祈求升遷:

  • 一位有十年資歷,熟悉管理與協調;
  • 一位剛進公司不久,對內部運作尚不熟悉。

從「整體生存與運作效益」來看,誰的祈求會較有機會被「應允」?

這也可延伸到創業:你會把有限的資金用來聘請一位能立即上手、有經驗的員工?還是用來栽培一位新人,然後自己額外承擔大量的工作量?答案也不難推論。

二、感情層面|雙向匹配的基本原則

感情也是如此。若一段關係最終無法符合雙方的期許,就算對方滿足了你的擇偶條件,但你卻無法滿足對方的要求,這段關係也難以促成。

就像你理想的伴侶是158公分的女生,但被媒合到185公分的對象時,相信你也會猶豫或困惑。同理,若你在祈求時只在意對方是否符合你的條件,卻未反思自己是否也具備與之相匹配的特質與能力,那麼再多的祈求,終究也是徒勞無功。

小結論:

祈求若要被促成,前提是:

  • 你是否已具備實現該願望所需的資格與條件?
  • 你是否有能力承擔實現之後的義務與責任?
  • 你是否具備接納建議與修正的彈性與成熟度?

在擁有任何身份(如職位、關係、財富)之前、中間與之後,我們都必須時時刻刻證明自己有資格承擔並維繫這一切。

玄學層面|命與運的原則

在玄學觀點中,一個人一生中能賺取多少錢、擁有多少事物(無論有形或無形),其實早已註定。人的命與運,在出生前便已寫好。人無法逆天改命,因此,就算再努力祈求,或是傾家蕩產供奉,也不一定會產生理想結果。

古語有云:

「大道無親,天道無為,常與善人,持善為之。」

這四句話的含義如下:

  • 大道無親:大道如同天地法則(如憲法),絕不偏私,不可被情感動搖。
  • 天道無為:天道如同執法單位,依據大道的規範實施賞罰,無情、無私。
  • 常與善人:天道之下,唯有真正行善者,才有機會獲得轉機與幫助。
  • 持善為之:即便身處逆境,仍持續助人、無求回報、不抱怨命運,才能累積「無形之德」,抵消命運的壓力,甚至可能略為改寫命運的安排。
能促成祈求的基本條件如下:
  1. 自己已具備所祈求結果所需的能力與資格。
  2. 自己有能力處理該結果所帶來的一切問題與變化。
  3. 持續從事助人與揚善的行為,無所求也無抱怨。
  4. 能理性面對結果,不因落空而失控或怨天尤人。
  5. 能正視「執行」是自己的責任,而非他人或神明。
進階補充:一般信眾 vs. 神學求道者
類別說明
一般信眾所積善行可用於此生祈求,惡業則留待來世承擔。其祈求易見成效,但可能在未來經歷對應的反噬或果報。
神學求道者若立志「不再輪迴」,則此生善行多用於償還前世業力,以求清償而不再輪迴,因此此生的祈求容易被「限制」。

若立志「不再輪迴」,則此生善行多用於償還前世業力,以求清償而不再輪迴,因此此生的祈求容易被「限制」。

你的肉身與七魄是此生的工具,「三魂」才是真正需要輪迴或脫離的主體。若三魂願意不再輪迴,那麼它將謹慎使用善行積累,並可能讓此生祈求結果受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