福德祠系列(六)福德祠為何幾乎都設立在大樹旁?

臺灣漢人來臺前都是人格化或是以人形雕刻的神像為信仰對象,但來臺後的信仰,慢慢地受到原住民的影響,以自然之物為敬拜對象,例如山神、海神、河神、土神、石神等,也可以說是一種入境隨俗的信仰開端

可以推論為是一種在地化信仰的重新建立

漢人來臺,就跟臺灣人到了西方國家一樣,不可能將臺灣的信仰神像,帶至到其他國家去敬拜一樣的道理。所以,我們會開始體認到,在不同的國家,會有不同信仰存在,包含他們對於看不到的存在,可以透過地方的信仰,取得到一個和諧的存在共生方式。

所以,各個國家對於他們的信仰神靈的稱謂,以及人往生後有許多不同的稱謂與名詞,也包含人鬼神三者之間的互惠共生法則,都有著不同的詮釋、體認和文獻紀錄。

當然,各個國家的詮釋與紀錄均不相同,但不變的原則就是,所謂的信仰、科儀與媒介物(廟宇、神像、護身物品等),都是透過古今真切體驗大數據演化而的,很少是透過個人主觀的創設。

信仰可以歸類成許多不同的類型

自然信仰之神

山神、河神、海神、土地之神、石神等,也包含許許多多自然形成的有形物體。像是臺灣的樹公、榕樹公、樟樹公,以及各種不同百年以上的大樹等。老一輩子信仰裡,數百年以上會成精或是修成有靈性的樹靈存在,對人有庇佑、保護之神能。

人格化信仰之神

就是漢人和臺灣人現在在廟宇內可視覺化看到的神像,亦或是雕像。

器物信仰之神

人格化信仰神所配戴的器物信仰,像是媽祖的令旗、濟公的扇子、玉皇大帝的玉璽、佛祖或菩薩的佛珠與經典、羽化高僧的舍利子等,還有許多未提到的器物信仰,以器物來代表人格化的信仰神靈。

神獸化的信仰之神

像是臺灣最常見的虎爺,或是玄天上帝的腳力「騰蛇」、「玄武(龜)」。

福德祠為何幾乎都設立在大樹旁?

第一種說法

是來自於原住民最初信仰的開端,原住民居住在山上,或是山坡地上,對於信仰也是崇尚自然,並不會特地去創建一個信仰之地,除了特殊的儀式進行的科儀除外。

而漢人也深受其影響,認為自然的信仰元素,是自然的結合在一起的,若將其分開,也會減弱自然之神的能力,故,若前往舊原住民部落,察看他們的信仰,不難發現自然的樹神緊鄰著土地之神,亦或是石頭之神與其他的自然物之神。

所以,為了將信仰結合,使其產生較大的助益性,故,會將代表土地之神的大石頭,與自然生長的大樹結合在一起,這樣便會有了兩種不同的自然之神結合在一起(土地之神、大樹之神),來一起成為一方的守護神靈。

第二種說法

大樹底下好乘涼,過往的農業社會,都會在自己的農田旁設立大樹,這樣累了,就可以倚靠大樹休息,或是用餐,然後再開始下午的耕種。畢竟,過去的土地並不是設置在住家旁,可能需要奔波一小段路途,所以才會慢慢開始有此設計(農田旁種大樹)。

而後,開始有了自然之神石神的信仰,會在農田旁設立一顆大石頭,或是由石頭砌成的小廟,當作是對於自己農田的守護之神。慢慢的,隨著擬人化後,開始認為自然之神石神也會像人一樣怕熱,與需要休息,故,開始將其石頭移至大樹底下的行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