臺灣本來是沒有石頭公的信仰,最早期的石頭公信仰是來自於臺灣本島原住民,仿效原住民的自然之神信仰,像是樹靈、石靈等。
漢人來臺不可能帶著雕像進入臺灣,因此,入境隨俗,才有了自然之神的信仰,而臺灣早期都是農業社會,故,仿效了原住民象徵自然茂盛的樹靈信仰,以及具備地方守護之神的石靈為信仰。
後來,隨著信仰的崇拜,似乎讓莊稼有了豐收,以此口耳相傳,才有了石靈與樹靈普及性的信仰,但可愛的漢人,為了獨佔石靈與樹靈的庇佑,便會將石頭與樹木遷移到自己的農田旁,日夜敬拜與灌溉,其取可以獨自獲得庇佑,也因此才有了每戶農田旁,幾乎都安置了一顆大石頭、大樹的景象,成了後來人人口頭稱頌的「田頭田尾土地公」。
而為什麼會從樹靈、石靈轉變為樹公、樹王公、土地公、福德正神呢?
因為漢人雖然是仿效原住民的信仰,可希望可以保有漢人的文化元素,故,才將所有自然崇尚信仰之神,加入了漢人人格化的稱謂,避免被原住民化,也因此,才將樹靈改稱為樹公、大樹公、樹王公,而石靈則稱為石頭公、土地之神稱為土地公,後又尋找許多文獻來將石靈漢化,又名福德正神。
但不管是石靈或是土地之神,現代對其稱謂為土地公與福德正神,而這兩個稱呼,其實不是代表同一尊神明,土地公與福德正神其實是兩尊不同外型與職稱的神明喔!
若想知道更多兩尊神明的差異點,可以參考「福德祠系列(三)福德正神、土地公差異」這一篇文章喔!
為什麼百年老樹都會綁上紅繩或是紅布呢?
在早期的臺灣,經過不同時期的統治與戰亂,一棵樹要平安成長到百年含以上,實屬困難,因此,也成了原住民們的自然信仰(樹靈,或其他稱謂),而對於在臺灣的漢人而言,也認可原住民的信仰,但要做區隔,也覺得百年之樹,應當真的成靈。
故,仿效古人的方式,古代十年寒窗苦讀考取狀元,全身紅通通的穿著打扮,代表喜氣與高昇之意,因而仿效,在大樹的樹幹中間,綁上一條紅繩或紅布,表述此樹已修成靈,可以豎立在一方,來保護該里村的居民們。
而後也因為樹靈的關係,有部分里村的居民們,在幾經商討後,決議應當將漢人的信仰,樹王公與石頭公擺放在一起,其目的是希望樹王公與石頭公們可以就近的一起協助居民們,不管是生活還是農業收成上,都可以有豐收與興盛的結果產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