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早期農業社會,人們除了信仰土地之神、石頭公、土地公與福德正神以外,不可遺漏的神明還有灶神。
灶神的由來,與人們的生活形態有關係,早期並不像現在有瓦斯爐、電磁爐,而是使用紅磚堆砌而成的灶台,以木頭和樹枝當作柴火,烹煮日常的食物,亦或是燒水洗澡等。
灶神在東方人的生活當中,存在的數百年,以至近千年的歷史,故,這樣的信仰,就可以知道灶神的存在,可能遠比石頭公、土地公與福德正神還要久遠。
而灶神在民間到底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呢?
農業社會,對於生存在那個時代的人們,沒有過多的慾望,有的就是三餐的溫飽,也因此在於「食」的部分,有著堅定的渴望與祈求。
而在早期,並沒有土地公與福德正神存在,協助眾神明們管理人間的,便是灶神,祂會進出民眾的家中,紀錄著每一戶家中發生的大小事情(善與惡、功與過、對與錯),並將其紀錄在「日常記事簿冊」,也會於每年送神(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)之日,將該本簿冊一併帶返天庭,作為家家戶戶的「食祿簿冊」審議記事。
「日常記事簿冊」,紀錄的是每一戶家中有多少人口,彼此之間的善與惡、功與過、對與錯等,來作為每個人來年的生存好壞。而「食祿簿冊」便是審議後,決定該戶,以及不同人來年的發展好與壞,像是農收狀況、財收狀況、健康狀況、子嗣狀況等,是否能符合自己的期許。
也因此,在許多文獻的記載中,會記載對於灶神的祭拜特別豐盛,其一是為了希望灶神可以少說不好的地方,其二是希望可以多為其美言,以此來獲取來年家運興盛(各項發展)。所以會祭祀很多酒品與甜品,更甚至是燒化許多金紙等。
那地基主的由來呢?
沒有太多文獻的記載,都是民間的說法,但以下有幾點可以當作參考。
第一種:地基主其實就是灶神。
隨著農業時代慢慢轉變為商業社會,家家戶戶已經開始捨棄灶台的烹煮方式,轉變為瓦斯爐的形式,也因此,對於灶神的敬拜儀式開始減少,甚至是被遺忘,以至於現代人幾乎很少看到長輩敬拜灶神的儀式。
也因此,灶神由民間生活習慣的改變,也轉換成不同的形式或是身份存在,改以地基主的身份持續做著相同的職責與職務內容。
只是唯一的差異點就是,過往的灶神是帶著簿冊直接上返天庭稟報,現地基主不需要上返天庭,而是改由福德正神代為上返天庭稟報。
現今可行的模式是,由地基主紀錄每一戶的家庭狀況後,將「日常記事簿冊」、「食祿簿冊」上交給福德正神,再由福德正神審核無誤後,由各里村福德正神統一於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當天,將其簿冊送交給三官大帝核實,然後上返天庭做審議。
審議結果,會記錄於「食祿簿冊」內,再於接神當天,由各里村福德正神前往三官大帝所在之處,拿取這兩本簿冊,再依循「食祿簿冊」決議,是否要應允各里村信眾的祈求,亦或是決定其來年整體運勢與發展的好壞。
第二種:地基主其實是自己的歷代祖先
隨著時代的演化,灶神已慢慢消失在信眾的信仰裡,轉來崇拜的是擬人化的信仰(地基主),隨著民間信仰的改變,在早期人往生後,會直接掩埋入土,就此結束。
但隨著漢人慢慢進入臺灣,也開始有了不同的演變方式,像是各種不同宗教的誦經與超度儀式(法會),也開始信奉「超度儀式可以讓往生者有機會不用再入輪迴」、「超度儀式可以讓往生者跟在神仙佛身邊修煉」。
開始將祖先們神格化,也隨之科儀的改變,人們的信仰方式也有了不一樣的變化。也因此,人們開始相信一件事情,那就是神格化的祖先是存在的,也希望自己往生之後可以有機會被超度,進入一個無法被驗證的神學信仰「灰色(無法被確認)學」當中。
而早期確實有一種說法,那就是該戶人家,若歷代已故祖先是有德之人,或是有功之士,有極高的可能性,會擔任自家的地基主一職,來庇佑(包含教化與引導)與協助自己的後代子孫們。
但那是因為以前一戶的土地較大,好幾代人住在一起的設置方式,故,有此設置與安排,可如今生活型態再次改變,儼然不像以前的三合院,或是大平房(可在旁種地),取而代之的是社區大樓等模式。